• broken image

    “恢复雨林与赋能'未来雨林守护人'的融合实践”圆桌会议

    项目背景

    自然向善勐仑中学雨林恢复社团旨在培养“未来版纳雨林守护人”,通过20亩雨林恢复样地科学实验、400平米药食两用植物迁种教育地实用植物培育与科普认知活动、项目式学习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学生参与社团自治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唤醒孩子们的雨林自豪感,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带回村寨,带动村寨居民共同恢复与保护版纳雨林。

    在勐仑中学两届初一和高一的学生中,已先后招募了200余名社团成员,表现突出的成员将向全校学生展示项目成果,让更多当地学生们真正了解雨林恢复的意义与科学方法,成为未来版纳雨林恢复的生力军。

    会议时间

    讨论主题

     

    2022年11月21日15:00

    勐仑中学活动室

     

    总结雨林恢复社团过往活动开展的经验与教训

    如何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的潜力及参与项目的成就感

    如何激励学生持续参与社团活动

     

    会议嘉宾

    刘亚博,勐仑中学校长

    顾怀汝,勐仑中学副校长

    杨程,自然向善勐仑中学雨林恢复社团在校辅导老师

    宋亮,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恢复生态研究组组长

    贺赫,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高级工程师,环境教育中心保护教育组

    郑旸捷,自然向善探索中心创始人

    蔡梦奇,自然向善探索中心事业合伙人

    活动视频

    会议内容

    融合的实践经验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勐仑中学及版纳植物园的老师们在融合实践中进一步转变和优化教学思路,坚定融合实践的信心,将理论课程与亲身实践相结合。

    其中宋亮老师提出: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从第一次挖坑、晒土,到第二次种树将孩子们进行分组认领树苗和地块,两次室外活动在机制上的调整明显提升了授课效率及学生的参与程度。

     

    “不同地域教育实践经验相融合的过程”

    理解并尊重本地情况,在了解勐仑中学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后,面对学生们学习不自信的问题时,各位老师得出结论,丰富多一些衡量标准,可以发现多一些学生在不同领域的亮点。

    同时,发挥不同地域间教育的优势与劣势,上海的学生侧重资料收集、交流和汇报,版纳在地学生离雨林及科学家们距离更近,可以发挥第一手了解并亲自参与实地实验的优势,提升孩子们的学习成就感。

     

    “坚持长期主义”

    20年,雨林恢复可以初见成效,因此我们以20年为单位,坚持长期主义,见证雨林与守护人的共同成长。

    守护人们可以学习到科学的求知精神以及面对挫折的勇气,对他们未来的人生都会有所帮助。同时,雨林恢复与保护的代代传承,不仅需要守护人的努力,还需要全社会共同的支持与助力。

     

    未来融合行动重点

    “多一个评价的标尺,就多一批优秀的学生”

    学习成绩不是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我们需要设计多维度的评价和衡量体系,帮助学生找到自己在不同领域的亮点,并以此赋能学生的信心和视野,进而影响学生核心学业的表现,建立阶段性的激励体系,给予学员阶段性的成就感,激励他们紧跟社团活动,不中途退出。

    贺赫老师提出,在采取不同的评判体系衡量学生的进步标准上,不仅需要长期的目标,例如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也需要定立短期、易测的目标,参考一些已有的理论标准。

     

    “激发学员自主学习的潜力”

    提供以学生为核心的展示机会与舞台,学生们在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可以反过来给老师讲一堂课,也可以回到自己的村寨和父母及村民讲解自己学到的知识,建立学生的信心以及与土地的联结,让村民也能参与雨林恢复与保护。或者进一步让学员们与上海或其他地区的学生进行跨地域的合作等等。

    建立学生与雨林相互陪伴成长的机制,学生可以定期对自己亲手种下的树苗进行浇水、除草、监测,自主管理傣药园,学生们有了期待,更能激发他们对雨林恢复以及这些植物更深层次的学习。

     

    “提升各合作方合作效能”

    确保授课时间,提供辅助学生参与项目的硬件措施,通过拍摄实践和学习过程或记录雨林恢复日记,提升学生参与效能。同时,让更多在地与线上有志于协助的导师参与进来,参加研讨或参与协助。

    优化各方配合机制,勐仑中学计划未来对社团配备更多教师,以此能对更多想加入进来的学生进行更好的教学和管理。自然向善也将进一步建立与版纳植物园更高层的沟通,提升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植物学等细分领域专家参与的深度,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记录整理:蔡梦奇 朱良琪 毛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