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龙村生态恢复乡村振兴项目

1、项目详情

中国的热带雨林正面临消失和碎片化危机,将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区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和现实需求。本项目位于勐腊县会龙村的橡胶退化区域,旨在通过热带雨林恢复与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与社区多样化协同建设,带动社区发展,打造“两山”转化示范样板,实现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共赢。

该项目由西双版纳州生态环境局勐腊分局申报,并委托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作为主要实施方,开展雨林保护与恢复、生物多样性提升与社区多样化协调建设。应实施方邀请,自然向善参与项目共建,重点承担社区共益与社会力量动员板块的工作,致力于通过社会创新与公众参与机制,激活社区经济与生态价值联动,构建生态恢复的可持续闭环。

科学恢复保护

通过建立95亩的退化橡胶林恢复样地,沿用勐仑中学恢复样地取得的成功经验,综合使用框架物种法、促自然更新法和自然更新法,探索将单一橡胶林恢复为热带雨林的最有效方法。此部分工作由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恢复生态组主导开展。

社区共益

推进会龙村生态恢复与社区共建,通过系统构建旅游接待能力,包括活动内容、文化讲解、销售渠道与配套服务等,形成成熟完整的旅游体系。具体从以下四方面展开:

一、生态文化研学路线开发(已落地,持续完善中)

围绕生态恢复主题与哈尼族文化内涵,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研学路线。该路线成熟后将移交会龙村村民自主运营,实现社区自我造血与持续增收。

二、哈尼族民俗文化活动策划

策划符合当地少数民族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增强社区旅游吸引力,推动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复兴,提升居民文化认同与自信。

三、生态艺术手工坊开设(已落地)

通过开设在地手工坊,挖掘社区居民的生态智慧与文化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艺术伴手礼,丰富游客体验,延伸旅游消费价值。

四、旅游产品销售渠道搭建

积极对接携程等线上旅游平台,拓宽旅游产品与服务的销售路径,提升市场覆盖能力,促进客源导入与收益转化。

社会参与

一、高校团队参与乡村共建(已落地)

引入同济大学创意艺术学院团队,依托会龙村在地资源,共同开发兼具本地特色与可实施性的手工艺术体验活动,并成功落地生态艺术手工坊,推动艺术与乡村实践的深度融合。

Section image
Section image

二、企业月捐支持乡村共建

积极拓展企业合作与月捐渠道,引导社会资金与资源持续注入,为会龙村生态恢复与社区发展提供稳定支持,构建可持续的乡村共建机制。

2、项目新闻

自然向善携会龙村探秘哈尼文化

2025年9月15日,自然向善代倩带领会龙村向导团队,开展了以“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乡村实践”为核心的云南民族村考察活动。此次考察聚焦少数民族文化的有趣内容、呈现形式、风格及装饰装扮,着重挖掘哈尼族文化,并探索其创新传播路径。

通过与多民族传承人面对面交流、观摩民俗节庆表演,团队深入领会了少数民族“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与“万物有灵”的精神内核。在云南民族村哈尼族村寨,向导团队沉浸式感受了哈尼族文化精髓。从蘑菇房的建筑智慧,到梯田农耕文化,再到多声部民歌艺术,无一不展现着哈尼族独特魅力。哈尼族文化以梯田微缩景观等场景化还原、传统生活方式模拟、民俗表演展示等多元呈现方式,为会龙村文化活动设计提供了宝贵借鉴。

此次考察,不仅让会龙村向导团队领略到少数民族文化魅力,更唤醒了他们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与传承使命感。在交流分享时,向导们结合会龙村民族文化特色,就“哈尼族文化元素融入乡村旅游”“民俗活动体验化设计”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积极探索文化传承与发展新方向。

Section image
Section image

自然向善联合版纳植物园、同济大学落地会龙村研学试点

2025年9月20日,自然向善携手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团队、同济大学创意设计学院赵世笺老师在西双版纳勐腊县会龙村正式落地“探秘哈尼文化,守护雨林生态”研学试点项目。此次合作深度结合会龙村哈尼族文化底蕴与雨林生态资源,通过“自然探索+文化体验+生态实践”的创新模式,打造了全年龄适配的研学体系,也为乡村旅游与生态保护的融合探索新路径。

当日,项目落地培训同步开展。来自会龙村的5名村民成为首批“未来向导与助理”,在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团队、同济大学创意设计学院赵世笺老师等导师团队的指导下,系统学习研学全流程运营能力——从夜间生物探索技巧,到哈尼族村史馆讲解、生态手工制作教学,再到望天树种植实操,全面掌握“生态+文化”双主题研学的组织与实施方法。培训后,将从学员中选拔核心负责人,推动项目长期本土化运营。

会龙村研学项目创新性设计三线融合课程:

● 开展雨林探索,近距离感受垂直气候带生态魅力;

● 走进村史馆与哈尼民居,通过婚俗体验、野菜采摘等活动延续哈尼族与自然共生的传统智慧;

● 参与生态缸制作与望天树种植,将生态保护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

同济大学团队则从设计思维出发,为研学活动注入文化活化与艺术赋能思路,助力后续“会龙艺术”与生态旅游的深度融合。

本次试点是自然向善汇聚多方专业力量,推动乡村生态与文化协同发展的重要实践。未来,随着课程内容的不断丰富,我们希望这一项目不仅能成为公众参与雨林保护的窗口,也能为哈尼族文化传承与村民增收提供可持续的助力,让更多人切身感受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真实图景。

Section image
Section image
Section image
Sectio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