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仑中学热带雨林生态恢复

1、项目详情

热带雨林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核心。过去几十年中,大规模单一经济作物扩张导致西双版纳地区热带雨林面积锐减,其中以橡胶林的扩张最为显著。然而,2011年后,国际胶价持续下跌,橡胶种植面积回落,超海拔、超坡度、超规划范围(三超)的橡胶林区域废弃率增高。因此,推进三超区域的热带雨林恢复已成为该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任务。

项目旨在打造首个雨林恢复与保护试点,将勐腊县勐仑镇20亩恢复样地的单一种植橡胶林快速地恢复为近热带雨林结构,显著改善橡胶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同时通过在勐仑中学建立“雨林社团”,引入全球领先资源,建立当地居民的雨林生境自豪感,培养未来雨林守护人。

该项目由自然向善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恢复生态研究组立项合作,以“科学恢复—社区共益—社会参与”的闭环模式,形成生态与经济相互促进的长效机制。

科学恢复与可持续保护(持续开展)

通过建立20亩的退化橡胶林恢复样地,采用自然更新法、框架物种法和成核恢复法三种方法,实现热带森林的生物多样性恢复,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同时探索热带森林恢复的最佳模式。三种恢复方法如下:

自然更新法该方法在热带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中应用广泛,是指对恢复地块进行简单的保护,避免进一步的人类活动干扰,使物种通过自然的群落恢复和演替过程,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和生态功能。

框架物种法:通过在最初阶段精心挑选、培育并栽种20-30个先锋和顶级树种,为接下来的演替发展提供框架,这些树种的花和果实能吸引鸟类、兽类等野生动物的到来,并带来大量附近的种子,提升热带雨林物种多样性。

成核恢复法:利用榕属植物类群根系发达、扦插存活率高、组织可以相互融合的特性,逐渐地进行靠接,最后形成“独树成林”的景观。这不仅是一个独特的景观,还能够有效地固持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社区共益(持续开展)

在样地旁的勐仑中学建立“中国第一个雨林恢复社团”。利用全球领先资源,以中国云南雨林少年作为Local Community的典型案例,通过定期开展社团活动,让孩子们认识雨林,了解雨林,培养当地孩子的雨林生境自豪感,成为未来雨林守护人。

雨林科学实验活动

由中院版纳植物园的科学家,带领当地学生参与科学实验活动,帮助他们用科学视角去看待雨林,获得更多的雨林知识和动手能力。主要开展科学家讲座、恢复样地生物多样性监测实验、框架物种样地种植活动、城市端中学生大学生交流等活动。

职业启蒙教育课程

自然向善绕勐腊县雨林资源通过发掘具有当地特色经济价值的自然产品,结合恢复样地的相关活动,率先打造具有完整商业价值链的项目式学习体系,让当地学生看过世界后发现雨林才是宝藏。

社会参与(持续开展

大型艺术环保公益项目[向善雨林季] 2023

「向善雨林季」将热带雨林的奇妙世界“折叠”进了城市中心,旨在提升大众对雨林重要性的认识,推动更多人参与到生态恢复与保护的行动中来。通过沉浸式开幕论坛、雨林故事骑行传递、光影艺术展、全球雨林周、未来雨林守人暑期城市营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将雨林的神秘之美呈现给大众。

2、项目新闻

(1)2022年 中国首个“林恢复学生社团”成立

2022年,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环境教育中心科学家的指导下,由自然向善主导推动的中国首个聚焦雨林恢复的学生社团在云南勐仑中学诞生。该社团得到了勐腊县教体局和勐仑中学校长们的大力支持,依托校园旁20亩雨林恢复试点地,开创了“教育+生态恢复”结合的新模式。

社团以提升学生对雨林动植物关系的认知、培本土生态情感为目标,通过“科普讲座+户外实践+科学家面对面+项目式学习”的多元模式,引导学生从科学探究走向生态行动。学生们不仅学习热带雨林的恢复原理和生物多样性知识,还亲自参与树苗种植、生物多样性监测等科学实验,让年轻一代在亲手参与中读懂雨林故事,并成为生态保护的传播者。

这一创新实践为青少年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搭建了桥梁,也为热带雨林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青春力量。

雨林恢复社团成员挑战《Science》上登的“全球假毛虫实验”

2022年5月,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科学家们将一堂生动的生态实践课带到了勐仑中学。2021级雨林社团的成员们在专家指导下,亲手复现了国际权威期刊《Science》上刊登的“全球假毛虫实验”,亲身体验科研工作,监测雨林的生态恢复。

活动中,成员们用粘土自制假毛毛虫,并将其精准放置橡胶林恢复样地的不同区域。通过检查回收模型上的咬痕,他们学习辨别出鸟类、昆虫等不同类型的捕食者。此外,社团成员们还采集了地表层的土壤动物,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和区分各类微小的昆虫物种。

这项独特的实践不仅是科学方法的学习,更是一场真实的生态监测。成员们将通过后续的多次采样,对比分析前后数据,直观地探究这片橡胶林向热带雨林恢复过程中昆虫多样性的动态变化。这次活动在青少年心中深植了保护生态的种子,也让他们成为了家乡生态环境变化的亲历者和记录者。

从课堂到雨林:中科院专家引领中学生踏上生态恢复实践之旅

2022年11月21日,在中科院版纳植物园生态恢复研究组长宋亮研究员和种树专家李彦昌师傅的指导下,社团成员们走出课堂,前往校园旁的橡胶林恢复样地开展树苗移植实践。学生们系统学习了挖坑规格、晒土消毒、炼苗及移植树苗的操作要点与原理后,亲手移植了望天树、勐翅子等珍稀树苗,还为每棵小树苗挂上了标识标签,为自己参与生态恢复种下了满希望的第一树。

这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活动,成功地将“雨林恢复”从书本上的概念变为触手可及的生动实践,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了解家乡生态、参与环境保护的热情与责任感。

(2)2022-2024年 雨林恢复社团开启学生职业启蒙

2022年9月,自然向善依托勐腊县独特的雨林资源,为勐仑中学雨林社团打造了一套具有完整商业价值链的项目式学习体系,让中学生在20亩恢复样地和400平米教育地上,亲身历从自然产品挖掘到商业价值实现的全过程,彻底打破了传统课堂模式。

该项目将“态科学”与“职业启蒙”相结合,旨在帮助学生学习雨林恢复的背景、方法及实践,发掘本地特有物种的经济价值,进行自主任务挑战、自主调研设计、小组成果汇报等系列活动,建立学员对本地自然生态及生物多样性的社会与经济价值的理解,以及未来参与本地社会、经济建设的意愿,同时建立他们对现代商业价值链中不同职业的理解,以及成长路线选择的视野与能力。

以项目为课堂:让学生从“听讲者”变为“研究者”

课程初期,学生首先学习了如何自主设计课题与成果分享,并通过版纳植物园科学家的授课,了解热带雨林与橡胶林的生态差异、雨林恢复的基本方法和意义。随后,学生们组成了四个研究小组——“雨林的生物多样性”“雨林的生态服务功能”“雨林恢复”“傣族药食植物”,由来自复旦大学的志愿者担任学习伙伴,指导他们开展课题挑战。

跨校共创:城市与雨林的“双向课堂”

2022至2023年间,自然向善将教育创新延伸至跨地域合作,促成勐仑中雨林恢复社团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学生的持续联动。20多位志愿学生与勐仑中学雨林恢复社团成员共同完成了自主任务挑战、调研方案设计和小组成果汇报等环节

这一“雨林与城市共学”模式,让不同背景的青少年在同一生态议题上实现交流协作。华二学子还积极参与“向善雨林季”等公众活动,将科研学习成果转化为生态传播内容,带动更多人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

这场跨越千里的合作,不仅让雨林与城市青少年共同成长,也开创了“科研教育 + 公益传播”双路径融合的青少年生态教育新模式。

发掘雨林宝藏·认识商业世界:从科学学习到价值创造

2023年起,课程进一步升级,自然向善联合版纳植物园科学家及业界导师,推出了“掘雨林宝藏,认识商业世界”系列课程。课程模块涵盖了商业基本概念、植物资源的应用、产品需求与设计思维、商业计划制定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逻辑等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生态价值如何转化为社会创新的动力。

“发掘雨林宝藏”课程以植物多样性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生活中重新认识热带雨林。学生学习了如何观察和记录植物信息,了解药用、食用及芳香植物的功能与价值。2024年3月,在实地学习环节中,学生走访版纳植物园的不同域,辨识和记录各类植物特征,了解它们的生态功能及应用潜力,并以自己的理解挑选出心中的“宝藏植物”,记录理由与观察心得。

“认识商业世界”课程则让学生开始接触更广阔的现实议题。自然向善邀请了来自不同行业的领袖和精英为社团学生带来了商业知识专题分享,将雨林保护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们思考如何在保护与恢复身边的热带雨林的同时,充分利用雨林的宝藏植物实现个人的职业生涯成长、助力家乡的经济发展。

从2022年至今,勐仑中学雨林恢复社团的项目式学习体系,已从生态科学的启蒙走向职业生的启发。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学会了观察自然、研究问题、表达观点,更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助力他们成为走在行动前线的“未来雨林守护人”。

(3)2023年 第一届「向善雨林季

第七个世界雨林日之际,作为世界雨林日的中国首家官作伙伴,自然向善于6月21日至8月22日期间推出「向善雨林季」大型艺术环保公益项目。自然向善将热带雨林的奇妙世界“折叠”进了城市中心,希望让城市居民更直观地了解和感知雨林,提升大众对雨林重要性的认识,推动更多人参与到生态恢复与保护的行动中来。

「向善雨林季」通过沉浸式开幕论坛、雨林故事骑行传递活动、“折叠雨林”光影艺术展、全球雨林周、版纳雨林恢复研学营、未来雨林守护人暑期城市营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成功地将雨林的神秘之美呈现给大众。

光影科普艺术展

自然向善与LIGHTHOUSE数字艺术团队合作,将雨林“折叠”进了上海今潮8弄百年石库门历史建筑里。

展览以巨型奇异花植装置和雨林奇观为主要特色,并运用了逼真的动物声效,生动地再现了热带雨林的原始风貌。

在这个空间里,观众可以欣赏到寄生花、朱顶红、紫苞芭蕉、巨魔芋、火焰花等

各种形态各异的雨林植物,还可以了解到独木成林、大板根等雨林奇观。

这场视听盛宴让观众仿佛置身于真实的雨林环境中,亲身体验大自然的奇妙与美丽,并深刻体验到雨林的生物多样性。

暑期城市营

自然向善以向善雨林季为契机开启了暑期城市营,希望带动更多城市青少年参与到生态恢复实践中去,让城市青少年有机会与全球各地的雨林教授零距离沟通,实实在在的学习雨林知识。

来自全球八大地区的雨林专家在「向善雨林季」暑期城市营为同学们带来当地雨林的基础知识科普讲座,专家们的分享涵盖了雨林的生物多样性、雨林恢复故事和方法,以及当地社区如何依赖和保护雨林等多个方面。学生们将所学知识在全球雨林主题周展区为观众进行讲解。

活动成果

今潮8弄、红秀、Lighthouse等机构共同为这场独特的环保公益项目的成功举办贡献了力量,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吸引了123万+的关注与互动,大众点评5星好评率达到了90%,展现出了极高的口碑和影响力。

通过世界雨林日和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的官方网站和社交平台,中国大众关注雨林、保护雨林的故事传递到了全球77个国家,触达了9380万人,让世界听到了中国的声音。

项目不仅链接西双版纳雨林恢复试点、勐仑中学学生社团等实践,更旨在向世界展示中国生态恢复方案,推动大众以科学实践、共益消费等方式参与雨林保护。